首页 资讯 正文

从田头到舌尖的“共富”快车:沪湖供销联手,湖州生态农产“圈粉”大上海

体育正文 73 0

从田头到舌尖的“共富”快车:沪湖供销联手,湖州生态农产“圈粉”大上海

从田头到舌尖的“共富”快车:沪湖供销联手,湖州生态农产“圈粉”大上海

古籍(gǔjí)有记载:“湖邑为(wèi)海疆沃壤,陆资稻麦,水饶鱼盐,足称盛矣。” 当浩渺的长江东流至太湖之滨,收敛(shōuliǎn)起磅礴之势(zhīshì),勾勒出杭嘉湖平原,一座被山海环绕的江南水乡——平湖,在此孕育而生。 5月10日,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杭报集团杭州网承办的《“浙里(zhèlǐ)”光影(guāngyǐng),“云看”文博》系列直播节目(jiémù)走进平湖博物馆,从第一视角,展现这片土地丰饶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 记者站在平湖博物馆(bówùguǎn)前(qián),看到建筑整体颜色以白色和暖灰色为基调,给人以文雅高远之感,而这座博物馆的(de)造型(zàoxíng)就取意于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良渚石钺造型,以“千年石钺,文明曙光”为理念,传递平湖悠久的地域历史文脉。 当我们走进(zǒujìn)平湖博物馆,一座城酝酿的千年故事,便娓娓道来…… 穿越时空,探寻史前(shǐqián)文明的记忆 距今(jùjīn)6000多年前,就有人在平湖这片广袤的(de)沃土上繁衍生息,尽管(jǐnguǎn)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但那曾经的一个个历史节点依然连缀成平湖发展绵延不绝的清晰史脉。 平湖博物馆馆长张蜀益介绍,平湖史前文明期间,有四个文化(wénhuà)周期,历经了从马家浜文化到(dào)(dào)崧泽文化,再到良渚文化,最后到马桥文化的历史演变。 马家浜(bāng)文化被学术界称为江南文化之源,平湖境内,在大坟塘遗址(yízhǐ)发现马家浜文化堆积,张蜀益说:“我们对大坟塘遗址进行过3次考古调查发掘,发现该遗址文化层相当丰富,其中出土了猪鼻形陶支座、喇叭形(lǎbāxíng)红陶豆、双目(shuāngmù)式鼎足等珍贵文物。” 在《金平湖(hú)——平湖历史文化展》的展厅,很多市民游客对一个陶罐驻足欣赏,大家纷纷猜测陶罐上(shàng)绘制的图案是什么意思。 张蜀益说:“这是我们馆内代表崧泽文化的刻符(kèfú)折腹陶罐,这个陶罐最珍贵的地方是罐身上的刻符图案,刻画着当时农作(nóngzuò)、渔猎、采集、生活等场景,是我馆(wǒguǎn)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 和环太湖流域的其他地方一样,平湖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了新石器(xīnshíqì)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一个像“暖水瓶”的文物(wénwù)(wénwù)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张蜀益说:“这是良渚文化刻纹宽把陶杯。它的把身是用39条纤细圆条拼粘而成(zhānérchéng),杯身通体饰‘蛇(shé)’‘鸟’纹,这也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除了(chúle)宽把杯外,展柜内(nèi)还有一件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玉琮,整件器物呈浅青色,有透光性,整体(zhěngtǐ)内圆外方,中间有一孔,使它成为沟通天地的法器。 玉琮转角处刻兽面纹,管钻重圈为眼,两侧(liǎngcè)有小三角形眼角,扁方形凸块为鼻,纹饰上方为两条长横凸棱,刻有细密的弦(xián)纹,象征羽冠,这样的造型与(yǔ)纹饰正是良渚玉琮的特征,它也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张蜀益介绍,马桥文化距今史前(shǐqián)3000多年,与中原地区(zhōngyuándìqū)夏商时期为同期,平湖地区有图泽、马厩、北堰(běiyàn)三处遗址发现有马桥文化堆积,这也是探索平湖夏商史的唯一窗口。 悠远的(de)遗迹、斑驳的文物,构成了璀璨的平湖人文记忆,为后来平湖的发展奠定基础,城邑(chéngyì)繁华、商贸兴盛,物产丰饶……平湖持续创造(chuàngzào)着属于它的奇迹。 无限想象(xiǎngxiàng),解密5000年前的符号奥义 去往同样位于二楼的《庄桥坟遗址考古展》展厅,感受平湖先民的勤劳与(yǔ)智慧(zhìhuì)。 庄桥坟遗址是平湖发现的一处重要的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在(zài)良渚文化的研究中有着特别(tèbié)重要的地位。2013年(nián),庄桥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wénwùbǎohù)单位。2018年6月,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张蜀益说:“庄桥坟遗址总面积(zǒngmiànjī)约69.5万平方米,2003年(nián)至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fājué),发掘面积只有2500平方米,但却让我们了(le)解了先民生活,以及他们用于沟通的‘文字’。” 在庄桥坟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密度最高的(de)墓地,首次(shǒucì)出土了完整的带木质犁底的组合式石犁,器物上更是(gèngshì)出现了刻画符号和早期“文字”。 在展厅中,先民耕种的场景(chǎngjǐng)被复原,观众(guānzhòng)可以(kěyǐ)看到有规模地水稻种植场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当时的先民使用的工具(gōngjù)以石器为主,但一个石器与木头相结合的犁显得格外特别,张蜀益说(shuō):“这是我们首次发现的一件完整的带木质犁底的组合式石犁,这件工具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同时也印证(yìnzhèng)了良渚时期已拥有成熟的稻作生产能力。” 进入展厅深处,一整面墙的刻画符号映入眼帘,这是庄桥(zhuāngqiáo)坟遗址的另一大特色,被中国(zhōngguó)权威文字专家认证的“中国早期文字”。 张蜀益介绍说:“遗址中共(zhōnggòng)有(yǒu)242余件(yújiàn)器物被发现有刻画符号,我们的背景墙上展出了其中的120件,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些符号或文字表达的具体含义,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gǔrén)留给我们的秘密会不断得到破解。” 早期文字和大量刻画符号的(de)出现,是中国文字研究史上(shǐshàng)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考古工作者用合理的想象去织补历史的碎片(suìpiàn),找寻人类文明的密码。 人间(rénjiān)之塔,感受400年前的深情对望 东湖之南、鹦鹉洲上(shàng),伫立着一座(yīzuò)有着400年历史的八面五层宝塔——报本塔(bàoběntǎ)。它与平湖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相依相守,留存着人们最深情的记忆。 在(zài)平湖博物馆三楼,可以进入《平和报本——平湖报本塔天宫(tiāngōng)出土文物特展》展厅,了解报本塔的前世今生。 张蜀益说(shuō):“报本塔是平湖现存唯一的(de)古塔,2002年,平湖市人民政府对报本塔进行了抢救性修缮,在塔刹天宫中发现(fāxiàn)了4组文物,目前都收藏于我们博物馆中。” 最(zuì)珍贵的一组文物——明圆瀞金书(jīnshū)《妙法莲华经(liánhuájīng)》卷及黄花梨带盖圆罐。《妙法莲华经》卷的真迹,经卷(jīngjuàn)书成于明宣德七年(1432),磁青(cíqīng)纸质,金粉楷书,共计7万余字,由(yóu)41条磁青纸拼贴而成,全长40.3米,宽10.1厘米,经卷保存完整,整体精致而不失随和,现为平湖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guójiāyījí)文物。张蜀益说:“这件文物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尺幅,更重要的是经卷末的云纹牌上写着‘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此郑和就是七下西洋(xīyáng)的三宝太监郑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还有存放经卷的黄花梨木质带盖圆罐,罐子的外壁阴刻篆书“法宝”二字,在罐底有阴刻篆书“陆光祖印(yìn)”“陆基恕印”“陆钦禧印”,这三枚(sānméi)印为(yìnwèi)藏家之印。 大家注意到,这三个人都姓陆,他们都来自平湖(pínghú)陆氏家族。据推断,《妙法(miàofǎ)莲华经(liánhuájīng)》卷很可能是陆光祖在南京当官时所得,后又带回了平湖老家,并当作传家宝由陆氏家族传承。 2013年平湖市确定了(le)“平和报本(bàoběn)、勇猛精进”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其中的“报本”一词就是源自报本塔,由塔名延展而来的“报本”精神,具有浓厚的平湖特色,在金平湖快速发展的过程(guòchéng)中为其增添了深厚的人文(rénwén)底色和人文关怀,成为“金平湖”源远流长的文化基石。 一座博物馆,便是一个城市的(de)自传,字里行间,蕴含着不可磨灭的城市气质和城市精神,期待大家来平湖博物馆,推开历史的大门,感受这座(zhèzuò)“宝藏城市”的无限魅力(mèilì)!
从田头到舌尖的“共富”快车:沪湖供销联手,湖州生态农产“圈粉”大上海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